发表时间: 2024-09-12 17:36
在当下的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修行”的行列,无论是参禅还是打坐,内丹还是外丹,八段锦还是灵修术。
不少人也曾问鹿山这样一个问题:修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要修到什么层次?
其实,老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自然;这也是先秦“道家”的精髓。
这两个字虽然很简单,但绝大多数人从未真正理解!
在《道德经》中关于“自然”,有诸多篇章:
第17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23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第25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51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64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就是先秦道家流派,所崇尚的状态:清净无为,道法自然!
那么,什么是自然?
因为《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的,是告诫统治者如何“治民事天”的,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首先就是“无为”。
即“少私寡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是民心不乱。”
能够“行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还有“去甚,去奢,去泰”;“侯王自称孤,寡,不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最终“言出有信,功成身遂。”
这其实就老子所讲的“上善若水”,即水(水,几于道)的四个特性:处弱,不争,至柔,水平。
那么,对于个人修行而言,什么是自然?老子同样给出了“知-行-修-悟”四个层次的修行和悟道路径。
法道总则: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即“守中”,也可以理解为“正心以中”。
知篇:知,是行之始。
如“上士闻之,勤而行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为腹不为目”;不可“宠辱若惊”;“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等。
行篇:行,是知之成。
如上文所言的“圣人(统治者)之行”。
如“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凡事从小处做”,等等。
修篇:修,必于行之中。
“致虚极,守静笃”;这里的致虚极,即为庄子讲的“心斋”,守静笃,即为庄子所讲的“坐忘”。
最重要的是“出死而入生”,即“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人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悟篇:悟,在修中得。
如“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而悟的最 高境界,即“自然”。
无论是对于普通人,还是对于圣人(统治者),能通过“知-行-修-悟”达到这种“自然”状态,也就是:出死入生。
用《道德经》的原话即为: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人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在老子看来“婴儿”就是这种“自然”状态,所以“号而无嗄”,也就是一直哭,他的嗓子也不会有嘶哑。因为婴儿是“精之至也,和之至也”。简单讲就是“阴阳调和,精气充足”。
这既是生命的初始状态,也是修行的最 高状态,所以需要“反者,道之动”。
另外,还有一种人也是“自然”状态,或者说“悟道”状态,在《道德经》的体系中叫做“善摄生者”。
因为婴儿和善摄生者,都是“无死地”状态!
那么什么是“无死地”?
首先老子的原文讲这两者是:
婴儿: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善摄生者: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里提到了共同之处:“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这就是“婴儿和善摄生者”:本无欲,故而无所执;虽有心,但心无挂碍!!!
无所执,所以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心无挂碍,则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需要注意的是与之相反的对立面:以其生生之厚。
这里的生生之厚,可以理解为“求生之欲重”,即欲求不满,嗜欲。有所欲,也就有所执;嗜欲,自然心有挂碍。
那么,生命状态也就失去了“自然”本色,也就失去了“自由”。因为你的生命的喜怒哀乐,彻底为环境,为外物所困。
这就是向内求和向外求的区别。
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老子所讲的“宠为上,辱为下,则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
举个例子帮你理解就明了了:
让你去跑马拉松,和你正常散步休闲。哪个更能坚持,哪个对你的身体伤害更大?
不用想你就知道,你休闲散步能走的更远,而且对你的身体几乎无伤。而且可以这么讲,所有的运动员都是饱受伤病困扰的。
原因很简单,高强度的运动,不是人之“自然”状态,也不是“道法自然”状态。既然不是“自然”状态,也就一定会有“损伤”,所谓“因果”是也。
于是,才会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无论是静还是俭,都是帮助你回归自然状态的。
所以《道德经》中,从来没有“努力”的概念,因为努力往往是对于自身条件的“过度”开发,即为“嗜欲”。
就像老师告诉你要努力,考上了大学就可以轻松了,考研考公上岸了就万事大吉了;再比如公司里,你的领导给你“打鸡血”,加班几天就能完成任务了,到时候大家都有奖金;等等。
这其实就是用更大的“欲”,或者说未来的“欲”来引导和满足当下的“欲”,本质是一种“以欲制欲,以巧制巧”。
大多数的宗教就是用的这种方式,告诉你积德行善,就能“升天堂”,能“修来世”,就能“有福报”。
而这,就是普通人的“精神家园”,是众生之所需,亦是众生之所困。
而这种“不自然”状态注定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是有代价的,就像是一种兴奋剂;所以老子讲“狂风不终日,暴雨不终朝”。
因为老子看透了,嗜欲这种不自然状态的根本,是有损“身心”的,是不符合“道”的。
而庄子则更进一步,在《养生主》中讲到:“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老子讲的“善摄生者”和庄子的“养生主”其实是一回事,这里的“养生”不是打打太极拳,做做瑜伽,搞搞食疗。
生主是“生命之主”,即人之本心。
那么,为什么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会有那么多“不自然”的生命状态?
其实,就是老子和庄子所讲的那两句话:生生之厚和其嗜欲深。
问题都直指一点:欲。
这里的欲,超过了人之所需,而是嗜欲。包括爱欲,贪欲,食欲,权利欲,控制欲等等。
就像你跑步一千米,会大口喘气呼吸空气;而你散步走完一千米,则心平气和。
这就是需求和嗜欲的区别。
而至少在老子看来,这是后天的,是社会性的。因为婴儿是一种自然状态,而人的生生之厚和其嗜欲深,都是“社会性”产物。
也就是人从生下来到成年,受到的来自外界的一切影响,这影响包括“文化,习俗,思维,认知,知识,社会,教育,家庭”等等。
所以在这个社会中,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不在乎他人的任何看法,他就一定活得很轻松,很潇洒。就能够领 先很多人的“精神状态”。
而道家崇尚的“顺其自然”,对于个人来说,绝非对于某件事无能为力后的无可奈何,而是未得之前不强求,得于不得不执著,行而无果无执念。
于感情中,子女教育中,财富上,事业上,个人追求上,均是如此!
修得自然,方能一目了然,一切了然。
这才是先秦道家真正的“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