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04 20:22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通过求职来从社会上获取职位,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相应的报酬(现在主要表现为货币)。那么是不是从古至今,或者往后人们都是以求职这种主要的方式来生存呢?为了问答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忽略掉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非关键性因素(也可以称之为非主要矛盾,比如人们的精神需求,健康需求),主要从生产的角度虚构一个封闭的乡村,考察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结合了私有制后这种生产方式可能产生的职位类型。
1、生产资料及其构成的农业生产系统
1.1必要生产资料
必要生产资料是构成生产对象的必要要素。
以农业社会下人们种田获取粮食来说,粮食是生产对象,所需的生产资料包括田,种子,劳动力,水等等(此处列举较为重要的部分)。
以水田种植为例,种田过程包括:劳动力整修田、劳动力在田中灌溉与蓄水、劳动力将种子种在土地里面种出秧苗、然后劳动力将秧苗移栽到田中、劳动力在田间管理并等待几个月稻子成熟、劳动力收获稻谷、劳动力稻谷脱粒与清理、劳动力对稻谷进行储存。
另外水稻的成熟日期因品种(早稻、中稻、晚稻),成熟时间则不同分布在8~10月。
上述种植过程中只要稻谷长出来了就可以吃,这个时候称之为青米,其含水量高,不易存储,营养含量也较成熟时少,因此如果不是非常情况是不会食用青米的。
1.2 辅助工具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会使用工具以加快劳动效率,比如挖地的锄头、犁田的犁、割草的刀等等。这些工具不是路边可以捡到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具有相应技术的人制造的,这类人称之为手工业者。
手工业者的劳动力用于制造工具,而不是直接种田。但是他们也需要稻谷生存,因此他们就需要用工具去交换稻谷。
这是职位产生的一种来源:
农民为了获取工具提高生产效率,需要支出一定数量的稻谷交换工具,因此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稻谷去养活手工业者。
而手工业者难以一个人完成工具的整个制造过程,因为工具的生产也需要相应的生产资料以及对应的生产过程。
以镰刀的生产为例,早期的镰刀的刀头多使用生铁或熟铁;把手则采用木头制作:
刀头的生产过程:将铁放入炉中加热至足够高的温度(一般为红色或橙色),使其变软。然后用锤子反复捶打工件,去除杂质,并初步形成镰刀的形状。为了增加刀刃的硬度,会将加热后的镰刀迅速浸入水中或油中快速冷却,这一过程称为淬火。淬火后的镰刀过于脆硬,容易断裂,因此需要进行回火处理。通过再次加热到较低温度然后缓慢冷却,可以减少内部应力并提高韧性。最后对镰刀进行精细打磨,使刀刃更加平滑锋利,同时修整整体外形,确保没有毛刺和不平整的地方。
刀把的生产过程:通过斧头对木材进行粗略削切;修整把手的外形。
组装过程:将把手加工出来的连接部分插入镰刀尾部的预留孔洞中以进行固定。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制造工具必要的生产资料包括:原材料(铁、铜),劳动力(人),此外就是必要的辅助工具(锤子斧头)。
为了便于理解,原材料可以在村内即可通过劳动获取,劳动力由手工业者提供。
辅助工具较为复杂,因为根据上述过程可以发现,制造工具时需要另外一种工具,这样为了制造一个工具可能会用到很多工具。为了便于理解,将工具系统只分为两级,一级为基础工具,二级为应用工具。其中基础工具的组合可以让手工业者直接制造应用工具。
这里的基础工具也可以假设可以由村内的原材料直接通过劳动力手工作业得到。
1.3因提高生产率而产生的职位
农民对工具的需求以及较为富余的粮食支撑了工具制造业这个产业,如果工具需求旺盛,就会高度分工以形成终端产品制造职位、中间产品制造职位、原材料采集职位;如果工具需求不太多,则会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进行全流程的生产。
1.4 农业生产系统
在理想情况下,稳定数量的农民具有稳定的稻子收入,由此构成稳定的工具需求,从而支撑稳定的工具制造业的岗位存在,这样人们形成一种和谐的生产关系,所有生产资料构成一个稳定的农业生产系统,大家各司其职和谐地生活。
2、生产系统的变化趋势
2.1因粮食供应产生的变化
但是现实往往没有那么理想。更加贴合现实的情况是:农民构成的劳动力是不稳定的,受到出生死亡率的影响,受到个人劳动能力的影响;稻谷收入是不稳定的,受到老天爷的影响。
上面两个因素的不稳定表现在粮食供应上就有两种变化:
1)在粮食收成比较好的年份,粮食可以充足地支撑工具产业,甚至有一部分存粮;
2)在粮食收成较差的年份,粮食不足以支撑工具产业,工具产业人员需要按比例转岗到种田,以提高粮食生产量,如果没有田种就只能选择某种方式离开此地以减少粮食消耗量,由于收成差一般是不可预见的,在发生的时候是没办法马上种田救急的,离开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粮食供应这两种表现随着时间的变化是交替出现的,比如说几年丰年,几年灾年,无法预测。
以河南为例,根据网上的数据,宋朝232次水灾,就有57次河堤决口。元朝从1271年到l368年的97年,发生水灾116次,平均每年发生1.19次,大小河堤决口33次。明朝发生水灾278次,平均每年发生1次,可见黄河水灾之频繁。这些频繁的自然灾害可以直接导致灾年出现。
2.2先驱--管理变化的人
人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人群中有人可能会想到:将丰年产生的存粮保存到灾年,供给给粮食不足的人使用以度过灾年,避免对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生产力造成打击。
具有上述意识的先驱者通过和村内的人协调,在丰年时摸清楚各家的粮食情况,然后收集一定量的余粮集中起来,形成公粮,在灾年时,他则进行粮食调度,以使得整个生产系统可以不受损失而度过灾年。
这个先驱者在这个时候就拥有了一种大家赋予他的权力:他负责调查各家的粮食情况,通过余粮尽量抹平这种粮食产量波动带来的不稳定性。
2.3人力的极限
世界是无常的,有的时候可以抹平,有的时候不能。当它无法抹平的时候,即余粮没有办法维持如此人数规模的农业生产系统时,曾经和谐融洽的生产系统就会逐渐崩溃,具体的形式是人民开始逃荒去往其他地方,或者在本地为了剩下的余粮抱团相互残杀,直至人的数量和余下的粮食数量匹配,或者有人意识到粮食数量足够剩下的人用了,大家就可以停止争斗了。
之后就可以恢复生产,在休整一段时间后,然后生更多的人,等待他们长大后种更多的田,需要更多的工具,从而进入生产系统的扩张期。
可见,上述虚构的例子中出现了一些农业社会难以解决的矛盾:粮食产量实际不稳定和期望稳定的矛盾;人口倾向于扩张造成的粮食增长与粮食供应有限的矛盾。
3、私有化对乡民的影响
为了更加贴近现实,在上述乡村中为大家普及私有化的概念,从而在乡村中形成一种公约:每个人拥有平等种田的权利(包括大家都拥有一些土地、种子、水源等基本生产资料,使得可以完成粮食生产),然后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这个私有概念有极大的影响力,第一方面,他将使得经历过危机的人有强烈的储备粮食的欲望,因为他知道灾年总会来临,第二方面,他知道他的储备的粮食是受到公约保护的,因此对储存的粮食具有一定的安全感,并会采取措施来加强这种安全感。
3.1私有制下的人民分化与职位的产生
对于那些有足够粮食的人,他们通过兼并田、矿产等核心生产资料,可以在丰年通过剥削雇佣农获取更多的粮食,从而拥有更强的抵御危机的能力,从而在一次又一次危机下兼并更多的田地,获取更多的粮食,从而分化成为地主阶级。
地主
而在灾年没有足够粮食的人,如果借不到粮食,自己可以得到粮食的办法就只有出卖当初大家约定好的权利:每个人都拥有的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个所有权具体包括土地的所有权、种子所有权、工具所有权等。
在此等极端情况下,他只能向有粮食的人出卖生产资料,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田。如此他就没有种田的权利了,往后的日子里,他就只能向有多余田的地主出卖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雇佣农或者无地农。
这是另一种职位的来源:具有资源优势的人(此时为地主),在危机时通过集中生产资料,使得失去生产资料的人为集中者打工。
此后这些失去生产资料的人以及他的后代都只能出卖劳动力为生。
如果再遇到一场危机,使得他们无田可种,或者地主给的粮食无法供给他的家庭的生存,他就只有出卖自己的子女给有资源的地主,获取一定的粮食,同时减小家庭对粮食的需求。如果地主都不需要那么多人了,那失去生产资料的人将生活在人间地狱。
而这一切的根源,也许只是在当初大家的祖先都在事实上平等的时候,有的人种的田差点,有的人种的田好点;有些人身体好点,有些人身体差点;有的人懒一些,有的人勤快一些;有的人家里人口多,有的人家里人口少;这种种不得已的因素使得危机到来时,有的人有存粮,有的却破产,然后累及子孙。
3.2私有制的一些缺陷
私有制一方面促进人们努力劳动以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在危机时将生产资料变成可交易的形式进行交易,但是这种交易是不可逆的,地主只给雇佣农能够维持生存的粮食,使得他们没有余粮重新购置田产,或者支撑他们做其他的事情,这样在每次危机过后都会使没有田的雇佣农大量出现,他们会进行无言的对抗以至于后面的起义,这极大地抑制了社会的整体生产力。
私有制最开始确实是促进生产力的,而发展到后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没有私有的东西,则会成为降低生产力的源头。
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农业社会将会因为土地兼并而很快的崩溃,然后起义,然后再重新分配土地,然后又发展之后又崩溃。
其中起义又是一种产生职位的方式: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进行对抗以获取粮食。
我国秦朝之后的朝代,存活时间超过200年的有4个,100~200年之间的有4个,100年以下的有4个。
可见几十年的时间长度就是崩溃的一个基本的周期。超过百年的,一定是有某种力量修正了部分上述私有制的缺陷,从而延长了王朝中相应统治阶级的寿命。
这就要考察上面略微提到的那个先驱者所代表的政府阶层了,他们是农民和地主中的先驱者,他们学习历史规律,通晓古今,或者具有相当的天赋,企图维持并延长现有生产系统的寿命。